2021(3).
摘要:正为促进我国新生儿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及新生儿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水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广州市医学会新生儿科学分会拟于2021年7月22~24日(22日报到,23、24日会议)在广州市联合举办"第五届新生儿生命支持技术高峰论坛",同时举行"广东省医学会第十次新生儿学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系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21-06-03-备案;Ⅰ类学分8分),
2021(3).
摘要:2020年12月29日上午,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举行,会上揭晓了“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评选结果,我刊成功入选。这标志着我刊再次迈上新的台阶。“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项目组”于2008年首次遴选产生,已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7年公布4届,每3年评选一次,对提升优秀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1(3):201-212.
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并发症的风险。该指南基于国内外相关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新生儿PICC操作及管理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规范PICC的操作及管理。
2021(3):213-220.
摘要:川崎病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后遗症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日本循环学会(JCS)联合日本心脏外科学会(JSCS)2020年7月共同发布了《川崎病心血管后遗症的诊断和管理指南(JCS/JSCS 2020)》,系统介绍了川崎病心血管后遗症的诊疗和管理新进展。该文对该指南中关于川崎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血管后遗症的诊断、治疗、远期管理等进行了解读。
邢凯 , 涂晓燕 , 刘苗 , 梁章武 , 陈江南 , 李姣姣 , 江利国 , 邢富强 , 姜毅
2021(3):221-228.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有关COVID-19疫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结果 纳入了13项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涉及11种COVID-19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其中10项研究中,受试者的28 d血清转化率超过80%;2项万人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分别取得了95%和70.4%的有效率;1项研究的血清转化率低于60%。在对接种后28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显示,6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30%,2项研究为30%~50%,2项研究高于50%。在13项研究中,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绝大部分为轻度到中度,在接种后24 h内缓解;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或压痛,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疲劳、发热或躯体痛。受试者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接种剂量呈正相关。老年人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较年轻人差。6项研究比较了疫苗单剂量与双剂量接种的效应,其中4项研究显示双剂量接种比单剂量接种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结论 大部分COVID-19疫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双剂量接种。然而COVID-19疫苗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及剂量、年龄和工艺差异对保护效力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林慧佳 , 沈晓霞 , 倪映华 , 马晓路 , 施丽萍 , 杜立中
2021(3):229-235.
摘要:目的 分析多种油脂肪乳(SMOF)在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0日收治的ELBW儿49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日龄≤14 d,接受胃肠外营养时间 > 14 d。根据应用的脂肪乳剂种类,分为SMOF组(n=26)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n=23),比较两组患儿间临床特征、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支持治疗及相关结局。结果 49例患儿平均出生体重为(892±83)g,平均出生胎龄为(28.2±2.3)周。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BPD Ⅲ度、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胃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日龄及出院时头围、身长、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共有22例(45%)患儿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其中SMOF组13例(50%),MCT/LCT组9例(3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SMOF组PNAC患儿的直接胆红素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均低于MCT/LCT组(P < 0.05)。结论 ELBW儿应用SMOF没有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和应用MCT/LCT比较,SMOF能减轻ELBW儿发生PNAC的严重程度。
孔娟 , 梁少珍 , 陈海凤 , 林苑清 , 崔其亮 , 吴繁
2021(3):236-241.
摘要:目的 研究早产儿出生早期的体重增长速率对矫正12月龄时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出院,且在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的早产儿的相关资料,根据其出生至矫正胎龄40周时的体重增长速率分为低速率组[< 10 g/(kg·d);21例]和高速率组[≥10 g/(kg·d);87例],在矫正3月、6月、12月龄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在矫正12月龄时,低速率组的精细运动能评分明显低于高速率组(P < 0.05),语言能评分异常率明显高于高速率组(P < 0.05)。其中在出生体重 < 1 500 g与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中,低速率组精细运动能评分均较高速率组评分低(P < 0.05);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儿中,低速率组语言能评分异常率较高速率组高(P < 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至矫正胎龄40周时的体重增长速率可能影响其12月龄时的精细运动及语言发育,但有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论证。
2021(3):242-247.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双胎新生儿(LPT)及早期足月双胎新生儿(ETT)围生期常见临床合并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LPT及496例ETT孕母及新生儿期合并症情况,分析比较LP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按胎龄分为34~34+6周组(n=44)、35~35+6周组(n=70)、36~36+6周组(n=132)、37~37+6周组(n=390)、38~38+6周组(n=106),比较各组新生儿围生期合并症情况。结果 孕母妊娠高血压、孕母血小板减少、前置胎盘和胎膜早破为LP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LPT组呼吸系统疾病、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症等发生率均高于ETT组(P < 0.05)。34~34+6周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37~37+6周组、38~38+6周组,败血症发生率高于36~36+6周组(P < 0.0045);34~34+6周组、35~35+6周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暂停、新生儿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其他3组,新生儿肺炎、低血糖症、败血症发生率高于37~37+6周组、38~38+6周组(P < 0.0045);35~35+6周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于36~36+6周组、37~37+6周组、38~38+6周组(P < 0.0045);36~36+6周组低血糖症发生率低于34~34+6周组,高于37~37+6周组(P < 0.0045)。结论 相比于ETT,LPT围生期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不同胎龄LPT及ETT围生期合并症不同,应重视对不同胎龄双胎儿的个体化监测及合理治疗。
丁冉 , 陈强 , 张倩薇 , 孙启斌 , 王黛婧 , 单若冰
2021(3):248-253.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及不同分期HCA与RD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NICU治疗的患儿及其孕母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CA及分期情况分为对照组(109例)、HCA早期组(126例)、HCA中期组(105例)、HCA晚期组(36例)。对各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亲年龄、胎盘早剥、母亲产前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及早产儿RDS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将不同分期的HCA与不同级别的R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A早期组胎盘早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HCA晚期组(P < 0.05),HCA早期组母亲产前抗生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和HCA晚期组(P < 0.05),HCA早期组R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中期及晚期HCA均是RDS的保护因素(P < 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早产儿RDS的严重程度与HCA的分期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早期、中期及晚期HCA均可降低早产儿RDS的发生率。HCA分期与早产儿发生RDS严重程度可能没有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021(3):254-258.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因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娩出的极早产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因重度子痫前期娩出的42例极早产小于胎龄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母亲单纯因宫缩不能抑制娩出的极早产儿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围生期特点、感染方面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临床结局等。结果 观察组生后6 h内、2~3 d时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血小板(PLT)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 < 0.05);5~7 d时,观察组ANC、PLT计数仍低于对照组(P < 0.05)。生后2~3 d及5~7 d时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发生重症感染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生后6 h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在肺出血、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以及有创呼吸机使用率和临床结局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极早产重度子痫前期小于胎龄儿感染发生率高,病情表现重,早期感染指标以WBC计数、ANC、PLT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CRP在其生后早期升高不明显,2~3 d时逐步升高。该类患儿生后绝大部分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并发症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主,临床上应密切观察其临床变化并监测炎性指标,早期识别感染,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救治率。
2021(3):259-264.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中心静脉置管导致心包积液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择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心包积液的1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置管特征、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心包积液发生率为0.42%(11/2 599)。11例心包积液患儿的平均胎龄(30.1±2.6)周,平均出生体重(1 240±234)g。心包积液多发生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4 d内(10例,91%),主要表现为反应差(6/11,55%)、呼吸增快(6/11,55%)、心率增快(6/11,55%)、发绀(5/11,45%)、呼吸困难加重(5/11,45%)、心音低钝(5/11,45%)等。发生心包积液时管端过深7例(64%),位置正确3例(27%),管端过浅1例(9%)。5例患儿(45%)发生心包填塞,其中4例行心包穿刺;7例患儿仅予内科保守治疗。2例(18%)死亡,9例(82%)好转。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导致心包积液多发生于置管早期,临床表现危重,合并心包填塞需行心包穿刺治疗,早期诊断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
2021(3):265-270.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舒张试验(BDT)与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门诊就诊的5~14岁哮喘患儿153例,根据是否为特应性体质分为过敏组(79例)和非过敏组(74例),分析两组患儿BDT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过敏组患儿除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呼气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用力呼气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C-ACT评分无相关性(P > 0.05)外,基础肺功能其余指标与C-ACT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非过敏组患儿基础肺功能各指标与C-ACT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除过敏组患儿用力呼气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改善率、非过敏组患儿用力呼气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改善率与C-AC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 > 0.05)外,两组患儿BDT其余指标改善率与C-ACT评分均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哮喘患儿BDT改善率与C-ACT评分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哮喘控制水平的客观指标。
韩婷婷 , 巩晓文 , 张然然 , 阮敏 , 郭晔 , 张丽 , 邹尧 , 陈玉梅 , 竺晓凡 , 杨文钰
2021(3):271-278.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3月确诊14例儿童AML-MRC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AML-MRC患儿中位发病年龄11岁(范围1~17岁),男9例,女5例,初诊中位白细胞计数8.3×109/L(范围2.0×109/L~191.0×109/L),中位血红蛋白73 g/L(范围44~86 g/L),中位血小板计数75×109/L(4×109/L~231×109/L)。按照FAB分型,AML-M5占71%(10/14)。14例患儿中,多系发育异常4例,具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史2例,携带MDS细胞遗传学改变5例,多系发育异常伴MDS细胞遗传学改变2例,MDS病史伴多系发育异常1例。14例患儿中位随访期10.6个月(范围0.4~54.4个月),2例患儿诊断后即放弃治疗,12例患儿可评估疗效。2年总体生存(OS)率为50%±15%;2年无病生存(DFS)率为33%±13%。7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且均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无病存活,2例死亡,2年OS率为71%±17%,2年DFS率为43%±19%;5例单纯化疗患儿,1例无病存活,3例死亡,1例失访,2年OS率为40%±30%,2年DFS率为30%±24%。移植组及化疗组生存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儿童AML-MRC男性患儿多发,FAB分型以AML-M5多见,预后不良。HSCT可有望改善儿童AML-MRC不良预后,但是由于病例数较少,还需增加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2021(3):279-282.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伴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儿童肾内科收治并诊断为NB伴尿路感染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VUR分为反流组(11例)与无反流组(15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相比无反流组,反流组患儿更易出现非大肠杆菌性尿路感染、肾积水(反流等级越高肾积水越严重)、锝[99mTc]二巯丁二酸肾脏核素扫描异常(P < 0.05)。反流组患儿尿白蛋白/肌酐、尿IgG/肌酐、尿转铁蛋白/肌酐高于无反流组(P < 0.05)。与无反流组比较,反流组患儿残余尿量增多,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升高(P < 0.05)。结论 当NB患儿出现非大肠杆菌性尿路感染、肾积水、锝[99mTc]二巯丁二酸肾脏核素扫描异常、肾小球性蛋白尿、膀胱残余尿增多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升高等临床表现时,患儿可能已出现VUR,应及早明确诊断与干预治疗。
2021(3):283-287.
摘要:3日龄健康足月顺产女婴,Apgar评分:1 min 10分、5 min 10分,生后第3天凌晨母婴同床时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经积极抢救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复苏时间持续约10 min,复苏后患儿反应差并出现抽搐,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振幅整合脑电图提示爆发-抑制图形,诊断为新生儿生后突发意外衰竭。该患儿经亚低温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该文首次报道国内1例新生儿生后突发意外衰竭,并对其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
2021(3):288-293.
摘要:15岁女童因抽搐1次,同时肺部CT发现肺结节入院。无肢端发绀,无明显杵状指/趾畸形。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升高(162 g/L)、动脉血氧分压降低(61.5 mm Hg)。肺部CT提示右肺中叶见不规则稍高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局部见粗大血管影。追问病史发现患儿母亲有鼻衄、肺部肿物切除史及舌部毛细血管扩张表现。患儿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予介入下行肺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后当日患儿未吸氧下经皮血氧饱和度达98%。但术后3个月复查肺动脉造影提示肺血管畸形复发,因导丝无法进入分支动脉,未行封堵治疗,仍需长期随访。
白雨薇 , 关梦龙 , 郑涛 , 李世平 , 屈艺 , 母得志
2021(3):294-299.
摘要: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和HDAC2在小鼠神经元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具有突触蛋白1启动子Cre重组酶(Synapsin1-Cre)的小鼠与HDAC1&2flox/flox小鼠杂交,得到在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HDAC1&2的小鼠纳入敲除组,同窝出生的未敲除HDAC1&2的小鼠纳入对照组。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绘制生存曲线。收集生后14 d敲除组和对照组小鼠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发育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轴突标记物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重链(np-NF200)、磷酸化神经丝蛋白重链(p-NF200)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下游磷酸化核糖体S6(p-S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DAC1&2敲除小鼠通常于1个月内死亡,体型和脑组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现出震颤及紧抱后肢等运动功能异常。敲除组小鼠NeuN、np-NF200、p-NF200、p-S6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n=3)。结论 缺失HDAC1和HDAC2导致小鼠神经元成熟障碍,轴突发育不良。推测这种变化与mTOR信号通路有关。
马瑞 , 马瑜徽 , 张新月 , 耿印 , 陈岚芬 , 张学宁 , 王晓莉
2021(3):300-30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远期行为学及脑白质损伤的影响,以寻求较优的褪黑素治疗方案。方法 健康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单次即刻注射褪黑素治疗(SDIT)组及7日连续注射褪黑素治疗(7DCT)组(n=8)。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后21 d,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IBD后70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核抗原(NeuN)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区和胼胝体区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丝蛋白重链(NF200)表达情况。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SDIT和7DCT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短于HIBD组,且7DCT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短于SDIT组(P < 0.05)。NeuN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DIT与7DCT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NeuN+细胞数均显著多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多于SDIT组(P < 0.05)。MBP/NF200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大鼠大脑纹状体区荧光强度(FI)MBP、FINF200均显著高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5);7DCT组大鼠大脑胼胝体区FIMBP与FINF200显著高于SDIT及HIBD组(P < 0.05)。结论 SDIT和7DCT均可改善HIBD大鼠远期行为学,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且7DCT疗效优于SDIT。
2021(3):306-309.
摘要:1例1日龄男性新生儿因哭声弱1 d,反复唇周青紫2 h入院。患儿出生时有特殊面容,双手通贯掌,扁平足,哭声弱,喂养困难,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头颅MRI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显示CTCF基因第3外显子c.778_781delAAAG (p.Lys260ValfsTer2)新发突变,蛋白功能预测提示为致病突变,可能损害CTCF蛋白功能。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分析结果,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21型。该病例提示,对于临床上有不明原因喂养困难,不能用感染、缺氧等原因进行解释的新生儿,应尽早进行遗传学分析,以帮助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
2021(3):310-314.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以反复腹痛伴排便频率或大便性状的改变为特征。多项研究表明,IBS患儿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且补充维生素D能明显改善IBS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提示维生素D可能对IBS有治疗作用。该综述主要讨论维生素D与儿童IBS的关系,并就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21(3):315-318.
摘要:神经系统发育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信号的调控,除转录因子外,表观遗传修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围绕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在小儿神经发育障碍中的遗传学机制展开,详细论述4大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对神经发生、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发育成熟的影响,介绍神经发育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湘雅医学期刊网是由“湘雅医学期刊集群”建设项目(《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2021)》)搭建的、汇集了参与项目期刊内容资源的网站。本项目执行单位为湘雅医学期刊社(湖南省湘雅医学期刊社有限公司)。
欢迎更多医学期刊加入“湘雅医学期刊集群”。
纸质期刊相关问题:
电子期刊/APP相关问题:
客服邮箱:xyyxqks@163.com
备案号:湘ICP备17021739号-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号:cmaclub)
扫描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