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551-559.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2063
摘要: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对热的调节能力不足,是中暑的易感人群,且更易并发器官损伤。该共识专家组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评价标准对目前关于儿童中暑的相关证据进行了评分,并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了该共识,旨在为儿童中暑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该共识包含了儿童中暑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及院前、院内救治方案等内容
2023(6):560-56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2052
摘要:早产儿,特别是极、超早产儿是生长迟缓和神经发育障碍的高危人群,出院后的定期随访、早期干预和及时的追赶性生长是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改善人口素质的重要保障。该文概览了近2年国内外在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方面的研究热点,包括早产儿出院后随访模式、营养代谢和体成分随访、生长模式随访、神经发育随访、早期干预等内容,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临床指导和研究思路。
康霞艳,袁远宏,胥志跃,张新萍,范江花,罗海燕,卢秀兰,肖政辉
2023(6):566-571.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116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救治难治性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5例KDS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血浆置换+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分为净化组(12例)和常规组(2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净化组患儿休克恢复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病程中脏器受累个数少于常规组(P<0.05)。净化组血液净化治疗后血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肝素结合蛋白、脑钠肽水平较血液净化治疗前均下降(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这些指标较治疗前升高(P<0.05)。净化组患儿治疗后每搏输出变异、胸腔液体水平、外周血管阻力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心输出量随着治疗呈上升趋势。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治疗KDSS可减轻炎症反应,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缩短病程、休克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
2023(6):572-57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15
摘要:目的 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寻找早期诊断KD并发MAS(KD-MAS)的预警指标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2022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27例KD-MAS患儿(KD-MAS组)及110例KD患儿(KD组)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对KD-MAS的诊断价值。结果 KD-MAS组患儿肝大、脾大、不完全K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冠状动脉受损、其他脏器受损、KD反复的发生率高于KD组,住院时长大于KD组(P<0.05)。KD-MA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白蛋白、血清钠离子、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以及非渗出性结膜炎发生率均低于KD组(P<0.05);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atate dehydrogenase,LDH)、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均高于KD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SF、PLT、FIB、LDH对KD-MAS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966、0.932、0.897(均P<0.001),其最佳诊断临界点分别为349.95 μg/L、159×109/L、3.85 g/L、403.50 U/L。4个指标联合诊断KD-MAS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LT、FIB和LDH(均P<0.05),与SF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KD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肝脾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冠状动脉受损、KD反复等,需警惕KD-MAS的发生。SF、PLT、FIB、LDH对KD-MAS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SF对KD-MAS诊断有重要意义。
2023(6):579-586.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1086
摘要: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小鼠和人巨核细胞株Dami细胞生成血小板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ELISA检测KD及健康儿童各40例血清PDGF表达水平。C57BL/6小鼠构建K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KD组、伊马替尼组,每组30只。检测各组血常规及PDGF-BB、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megakaryocyte colony forming unit,CFU-MK)、巨核细胞标记物CD41表达。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PDGF-BB对Dami细胞生成血小板的作用和机制。结果 PDGF-BB在KD患儿血清中高表达(P<0.001)。KD组小鼠血清PDGF-BB高表达(P<0.05)、CFU-MK及巨核细胞标记物CD41表达增加(P<0.001);伊马替尼组CFU-MK及CD41表达减少(P<0.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PDGF-BB促进Dami细胞增殖、血小板生成、PDGFR-β mRNA及p-Akt蛋白表达(P<0.05);联合组(PDGF-BB 25 ng/mL+伊马替尼20 μmol/L)血小板生成、PDGFR-β mRNA和p-Akt蛋白表达少于PDGF-BB组(P<0.05)。结论 PDGF-BB可能通过与PDGFR-β结合,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血小板生成;PDGFR-β抑制剂伊马替尼可减少血小板生成,为KD血小板增多的诊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2023(6):587-59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66
摘要:活化的血小板会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各类白细胞相互作用,触发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炎症介质的大量合成。已在多种血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发现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升高,该文综述了最新文献,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机制、作用、检测方法及其在川崎病发病中的相关作用,为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3(6):595-599.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3123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发生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31日(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设为Omicron组)和2021年同期(非Omicron组)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Omicron组381例,男性250例,女性131例,平均年龄(3.2±2.4)岁。非Omicron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5±1.8)岁。Omicron组人数明显增多,是非Omicron组的3.4倍。Omicron组1岁~和6~10.83岁两个年龄段患儿占比高于非Omicron组,4岁~和5岁~两个年龄段患儿占比低于非Omicron组(P<0.05)。Omicron组丛集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比例高于非Omicron组(P<0.05)。热性惊厥复发患儿中,Omicron组6~10.83岁占比高于非Omicron组,3岁~、4岁~、5岁~占比低于非Omicron组(P<0.05)。结论 儿童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热性惊厥的特征是年龄范围更广,在一次发热病程中丛集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的比例增加。
2023(6):600-60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14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9日—2023年1月8日于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确诊为COVID-19的2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1岁组(84例)、1~<3岁组(64例)、3~<5岁组(29例)和≥5岁组(34例),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诊治及转归的差异。结果 3岁以下儿童占COVID-19住院儿童70.1%(148/211),3~<5岁组、≥5岁组患儿合并基础疾病比例高于1个月~<1岁组和1~<3岁组(P<0.05)。与其他3组相比,1个月~<1岁组患儿呼吸困难、鼻塞/鼻涕、腹泻的比例更高,惊厥发作及神经系统受累比例更低(P<0.05)。并且,与其他3组相比,1个月~<1岁组患儿胆汁酸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比例更高,血小板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淋巴细胞比例降低比例更低(P<0.05)。COVID-19分型上,1个月~<1岁组患儿轻型比例高于1~<3岁组,重型/危重型比例低于其他3组(P<0.05)。1个月~<1岁组患儿吸氧比例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儿童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COVID-19临床特征不同,尤其是1个月~<1岁与≥1岁患儿之间差异更明显。
2023(6):606-611.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1026
摘要:目的 对比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低剂量(200 mg/m2)与推荐剂量(375 mg/m2)重复使用治疗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frequently relapsing nephrotic syndrome,FRNS)或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dependent nephrotic syndrome,SDNS)维持缓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肾脏科接受系统治疗的29例FRNS/SDN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荐剂量组(n=14)和低剂量组(n=15)。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特征、RTX治疗前后CD19变化、复发次数、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RTX不良反应及住院费用等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低剂量组与推荐剂量组在应用RTX后均能使B淋巴细胞耗竭,且复发次数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下降(P<0.05)。低剂量组RTX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推荐剂量组相当(P>0.05);而低剂量组第2~4次住院费用下降(P<0.05)。两组在使用RTX过程中及后期随访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与推荐剂量重复RTX治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可显著降低FRNS/SDNS复发次数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在整个治疗周期内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2023(6):612-61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2034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低铜饮食指导在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于2021年7月—2022年6月纳入年龄18周岁以下、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低铜饮食控制情况差的患儿共30例。就诊期间采用含铜食物交换表及铜食物交换图谱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个体化低铜饮食指导。居家期间通过记录饮食日记和定期随访提高患儿低铜饮食的依从性。在原有药物治疗不变的情况下,观察患儿干预前后的24 h尿铜水平、肝功能指标及患儿家长低铜饮食知识水平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16周、24周后的24 h尿铜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干预16周和24周后的24 h尿铜水平较干预8周后下降(P<0.05);干预24周后的24 h尿铜水平较干预16周后下降(P<0.05)。干预24周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较干预前下降(P<0.05);16例患儿(53%)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降至正常水平。干预8周后,患儿家长的低铜饮食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低铜饮食指导可使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尿铜水平下降,肝功能得到改善,患儿家长低铜饮食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2023(6):619-625.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1069
摘要:目的 构建儿童重症腺病毒性肺炎(adenoviral pneumonia,AVP)的风险评分模型,并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重症AVP的合适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46例AVP患儿的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建立重症AVP风险预测模型。选取102例AVP患儿验证该模型。再前瞻性纳入75例年龄≤14岁且经该模型判定为有可能发展为重症AVP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A、B、C 3组,每组各25例。A组:仅予对症支持治疗;B组:除对症支持治疗外,在进展为重症AVP前予IVIG治疗,1 g/(kg·d),连续2 d;C组:除对症支持治疗外,在进展为重症AVP后予IVIG治疗,1 g/(kg·d),连续2 d。比较A、B、C 3组治疗后的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年龄<18.5个月、基础病、热程>6.5 d、血红蛋白<84.5 g/L、谷丙转氨酶>113.5 U/L、合并细菌感染6个变量进入重症AVP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2,灵敏度为0.878,特异度为0.84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间的一致性较好(P>0.05)。治疗后,B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最短,住院费用最低,治疗有效率最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白细胞计数最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2、IL-6、IL-8、IL-10水平最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最高(P<0.05)。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重症AVP风险模型对预测重症AVP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价值;在AVP患儿进展为重症前予IVIG治疗效果更好。
田小银,张光莉,王崇杰,谷瑞雪,李媛媛,李沁原,罗健,罗征秀
2023(6):626-63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1122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临床特征,探讨塑型物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7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PB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塑型物发生次数分为单次PB组与复发性P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B患儿塑型物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07例PB患儿,其中男性61例(57.0%),女性46例(43.0%),中位年龄5.0岁,3岁以上78例(72.9%)。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发热96例(89.7%),其中高热90例(84.1%)。气促73例(68.2%),呼吸衰竭64例(59.8%)。合并肺不张66例(61.7%),胸腔积液52例(48.6%)。肺炎支原体感染47例(43.9%),腺病毒感染28例(26.2%),流感病毒感染17例(15.9%)。71例(66.4%)发生1次塑型物,36例(33.6%)发生≥2次塑型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镜下PB累及≥2个肺叶(OR=3.376)、首次取出塑型物后仍需有创通气(OR=3.275)、并发肺外多脏器功能损害(OR=2.906)为PB患儿塑型物反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持续高热伴气促、呼吸衰竭及合并肺不张或胸腔积液的肺炎患儿,需高度警惕PB可能。支气管镜下PB累及≥2个肺叶、首次取出塑型物后仍需有创通气、并发肺外多脏器功能损害可能是PB患儿塑型物反复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3(6):633-638.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2079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 788例,运用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0种病毒病原体及2种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抽取静脉血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的分布特征。结果 (1)1 78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72.43%(1 295/1 788),其中病毒病原体阳性率为59.68%(1 067/1 788),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22.04%(394/1 788)。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博卡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冠状病毒。(2)季节分布:春季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体;夏季以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流感病毒A;秋季偏肺病毒阳性率最高;冬季主要为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3)性别、年龄分布: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女孩高于男孩(P<0.05),其他病原体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不同(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在>6岁组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1岁组最高;偏肺病毒、流感病毒B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4)疾病分布:重症肺炎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偏肺病毒为主;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急性支气管肺炎前5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结论 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非细菌性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季节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3,25(6):633-638]
2023(6):639-644.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211124
摘要:目的 探讨谷草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联合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对胎龄<34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9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的270例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PNAC 128例和非PNAC 14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NAC发生的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APRI、TBA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PNAC的价值。结果 PNAC组在PN 1、2及3周后的TBA水平均高于非PNAC组(P<0.05);PN 2、3周后PNAC组APRI均高于非PNA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N 2周后APRI和TBA升高是早产儿发生PNAC的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N 2周后APRI联合TBA预测PNAC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03、0.803、0.806;APRI联合TBA预测PNAC发生的AUC高于APRI、TBA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 在PN 2周后,APRI联合TBA对胎龄<34周早产儿PNAC的预测价值较高。
褚芳芳,赵岩松,赵玉泽,白晨,肖培伦,王晓莉,于树娜,蒋吉英
2023(6):645-65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1036
摘要: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el)对新生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保护作用,并探讨HMGB1/NF-κB/NLRP3轴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OIR组)及Mel处理组(OIR+Mel组),各组n=9。采用高氧诱导法制备OIR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视网膜铺片法检测视网膜结构和新生血管;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HMGB1/NF-κB/NLRP3轴相关蛋白和炎性因子及淋巴细胞抗原6G表达;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 OIR组视网膜结构被破坏,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OIR+Mel组可见破坏的视网膜结构改善,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减少。与对照组相比,OIR组HMGB1/NF-κB/NLRP3轴相关蛋白和炎性因子表达升高(均P<0.05),淋巴细胞抗原6G表达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均P<0.05);Mel处理后,上述各指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OIR组视网膜中褪黑素受体表达降低;Mel处理后,褪黑素受体表达较OIR组升高(均P<0.05)。结论 Mel可能通过抑制HMGB1/NF-κB/NLRP3轴减轻OIR新生小鼠视网膜损伤,且可能通过褪黑素受体途径发挥作用。
2023(6):653-657.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2080
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多见,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引发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重大隐患。NSSI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公共精神卫生问题。目前,NSSI认知功能障碍的识别仍基于神经心理认知测量和主观问卷量表评估,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脑电生理作为研究NSSI认知神经机制的方法之一,也是寻找NSSI客观生物标志物的可靠工具。该文就青少年NSSI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电生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6):658-662.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304051
摘要:患儿女,生后4 h,因早产、生后呼吸困难4 h入院。患儿生后第3天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生后第42天心脏彩超示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血栓,考虑PICC置管相关血栓形成。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治疗2周后心脏彩超提示血栓缩小。病程中未出现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儿好转出院。该文主要介绍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血栓的多学科诊疗。
2023(6):663-663.
摘要:
湘雅医学期刊网是由“湘雅医学期刊集群”建设项目(《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2021)》)搭建的、汇集了参与项目期刊内容资源的网站。本项目执行单位为湘雅医学期刊社(湖南省湘雅医学期刊社有限公司)。
欢迎更多医学期刊加入“湘雅医学期刊集群”。
纸质期刊相关问题:
电子期刊/APP相关问题:
客服邮箱:xyyxqks@163.com
备案号:湘ICP备17021739号-8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微信号:cmaclub)
扫描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