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1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血液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

      2024, 23(1):49-5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319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危险因素
      摘要 (120)HTML (487)PDF 899.46 K (34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性及患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某院住院并从血液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P)的383例K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耐药情况分为CRKP组(114例)和non-CRKP组(269例), 根据预后情况将114例CRKP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 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84例),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感染结局等, 并分析患者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KP对替加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CRKP组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及患者住院病死率均高于non-CRKP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前患有急性胰腺炎(OR=16.564, P<0.001)、低蛋白血症(OR=8.588, P<0.001)、感染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OR=2.733, P=0.017)、输血(OR=3.968, P=0.001)、支气管镜检查(OR=5.194, P=0.014)、感染前30 d内手术(OR=2.603, P=0.010)和接受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OR=2.663, P=0.011)是发生CRKP血流感染(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前患有心功能不全(OR=11.094, P=0.001)、合并肺部感染(OR=20.801, P=0.010)、感染性休克(OR=9.783, P=0.002)、意识障碍(OR=11.648, P=0.001)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OR=5.333, P=0.018)是BSI CRK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SI分离的KP对替加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与CRKP BSI密切相关, 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意识障碍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导致BSI CRKP患者死亡。

    • 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

      2024, 23(1):100-103.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24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血流感染医院感染CRE危险因素
      摘要 (112)HTML (485)PDF 782.62 K (306)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血流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发生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56例病例为CRE组, 按1 ∶1选择同期56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肠菌目细菌(CSE)血流感染患者为CSE组, 分析感染菌株和科室分布, 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CRE血流感染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 23例, 41.07%)) 和血液科(17例, 30.36%)为主; 感染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32例, 57.14%)和大肠埃希菌(16例, 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60 d内住院史、感染前入住ICU>48 h、机械通气、留置中央静脉导管、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均与CRE血流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感染前入住ICU>48 h、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是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临床尤其是ICU应关注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尽早识别CRE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 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规范有创操作, 以减少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发生。

    • 新生儿肠道CRKP定植和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4, 23(2):133-14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93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定植感染新生儿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同源性
      摘要 (127)HTML (506)PDF 1013.54 K (382)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肠道定植与定植后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 为制定CRKP感染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入住某院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48 h内进行CRKP首次筛查, 此外在住院期间每周进行一次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肛拭子主动筛查, 并监测CRKP菌株感染情况。分析定植组、非定植组和感染组新生儿临床数据。对肠道定植菌及定植后继发感染新生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CRK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 共有1 438例新生儿进行了CRE主动筛查, 174例新生儿CRKP阳性, CRKP定植率为12.1%。174例定植新生儿中有35例继发感染, 发病率为20.1%。新生儿CRKP肠道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剖宫产(OR=2.050, 95%CI: 1.200~3.504, P=0.009)、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OR=1.889, 95%CI: 1.086~3.288, P=0.024)、鼻胃管喂养(OR=2.317, 95%CI: 1.155~4.647, P=0.018);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OR=0.506, 95%CI: 0.284~0.901, P=0.021)、口服益生菌(OR=0.307, 95%CI: 0.147~0.643, P=0.002)、灌肠(OR=0.334, 95%CI: 0.171~0.656, P=0.001)。新生儿CRKP肠道定植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19.869, 95%CI: 1.778~222.029, P=0.015)和住院时间延长(OR=1.118, 95%CI: 1.082~1.157, P<0.001)。耐药基因结果显示CRKP菌株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均为blaKPC-2, 且同属于ST11型。同源性关系结果分析显示肠道CRKP定植与定植后继发感染菌株高度同源。 结论 新生儿住院期间CRKP肠道定植可能会增加CRKP感染的风险。因此, 可通过重点关注新生儿肠道定植及定植后继发感染的危险与保护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减少CRKP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 老年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死率:一项为期十年的回顾性研究

      2024, 23(2):155-161.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755

      关键词:老年患者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死亡危险因素
      摘要 (168)HTML (519)PDF 940.89 K (371)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和28天短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为预防和治疗CRAB血流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林市某医院2013年1月—2022年12月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微生物学相关特征及临床结局等数据。选取单变量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变量分析, 进一步确定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共150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CRAB血流感染16例, 占10.7%, 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血流感染134例。老年患者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8天短期病死率为15.3%(23/150, 95%CI: 9.6%~21.1%), 其中CRAB血流感染短期病死率(56.3%, 9/16)高于CSAB(10.4%, 14/134)。深静脉置管(OR: 15.598, 95%CI: 1.831~132.910)和合并其他部位感染(OR: 15.449, 95%CI: 1.497~159.489)与老年患者发生CRAB血流感染相关。老年患者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液透析(OR: 11.856, 95%CI: 2.924~48.076)、入住重症监护病房(OR: 9.387, 95%CI: 1.941~45.385) 和肺部感染为菌血症可疑来源(OR: 7.019, 95%CI: 1.345~36.635)。 结论 老年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和深静脉置管与CRAB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血液透析、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和肺部感染为菌血症可疑来源是影响老年患者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脏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Meta分析

      2024, 23(2):189-19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278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肺部感染危险因素Meta分析
      摘要 (94)HTML (433)PDF 1.11 M (363)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CNKI、VIP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11月22日, 应用RevMan 5.4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5 d)、吸烟、急性肾损伤、围手术期输血、手术时间(≥240 min)、二次开胸、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 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 上述8个因素均为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可为医护人员对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中国华东地区某三级医院2018—2021年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 23(4):403-41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84

      关键词:链球菌血流感染医院感染社区感染临床特征危险因素
      摘要 (156)HTML (529)PDF 988.84 K (49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链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华东地区某三级教学医院收治的链球菌血培养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临床病历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情况、预后的危险因素等。 结果 共纳入151例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 平均年龄为(55.5±17.9)岁, >60岁的患者占45.70%, 男性患者占61.59%, 89.40%患者有基础疾病, 其中实体肿瘤、心脏瓣膜病、肝胆疾病、高血压较为多见。链球菌血流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为手术、免疫抑制状态、皮肤黏膜完整性破坏等(均P<0.05)。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占25.17%(38例), 常见基础疾病包括肝胆疾病、实体肿瘤、血液病、高血压等。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较社区感染更长,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高于社区感染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出的151株链球菌中, α-溶血性链球菌(112株, 肺炎链球菌除外)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分别为71.43%、80.38%、91.07%;β-溶血性链球菌(29株)对青霉素100%敏感;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率为50.00%。151例患者的30天全因病死率为6.62%(10例), 归因病死率为2.65%(4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休克(OR=13.690, 95%CI: 1.482~126.470)、Pitt菌血症评分≥4分(OR=10.461, 95%CI: 1.042~105.005)是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链球菌血流感染以社区感染为主, 医院获得性链球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较多, 休克、Pitt菌血症评分≥4分是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111例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

      2024, 23(4):482-48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30

      关键词:肺曲霉病IPA临床特征预后风险因素
      摘要 (150)HTML (701)PDF 861.23 K (47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6月某院IPA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风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1例IPA患者, 年龄为(68.8±12.5)岁, 以男性为主(63.1%), 主要分布于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科及感染科, 共占75.6%。IPA常见的曲霉为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 分别占67.6%、19.8%、4.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1, 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阳性率分别为73.7%、68.0%。111例IPA患者中, 32例(28.8%)随访发现预后不良, 25例(22.5%)合并病毒感染。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合并病毒感染[OR(95%CI): 4.535(1.385~14.846), P=0.012]、连续3周使用糖皮质激素史[OR(95%CI): 9.128(2.293~36.341), P=0.002]、机械通气[OR(95%CI): 4.690(1.100~19.990), P=0.037]及留置导尿管[OR(95%CI): 7.144(1.345~37.950), P=0.021]是IP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多种因素与IPA预后不良有关, 应联合多种检测手段早期识别并尽早给予合理治疗, 以改善患者预后, 同时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避免出现医院感染。

    • 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4, 23(5):605-61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19

      关键词:食管癌手术医院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
      摘要 (90)HTML (390)PDF 945.49 K (314)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分布特点, 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减少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某院收治的患食管癌且进行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汇总其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和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基本特征、手术相关影响因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期间相关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40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02例, 118例次, 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5.25%, 例次率为29.21%。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57例次, 48.31%)、胸膜腔(31例次, 26.27%)和器官腔隙(16例次, 1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OR=2.115, 95%CI: 1.150~3.890)、住院时长≥25 d(OR=8.388, 95%CI: 4.491~15.667)、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长≥10 d(OR=2.885, 95%CI: 1.506~5.527)为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龄≥60岁、住院时间≥25 d、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为提高食管癌手术患者的生命质量, 建议进一步强化围手术期管理, 优化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水平,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2024, 23(7):826-83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30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修补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决策树
      摘要 (114)HTML (831)PDF 1.13 M (716)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绵阳市某医院进行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组(n=41)和SSI(-)组(n=322)。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SSI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 结果 363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41例,发病率为11.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清蛋白水平、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术前腹痛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较高(OR=2.059, 95%CI: 1.103~3.842)、清蛋白水平<35 g/L(OR=2.761, 95%CI: 1.312~5.811)、术前腹痛时间≥24 h(OR=3.589, 95%CI: 1.659~7.763)和手术时间≥2 h(OR=3.314, 95%CI: 1.477~7.435)是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是其保护因素(OR=0.338,95%CI:0.166~0.690,P < 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95%CI:0.794~0.825)。 结论 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危险因素包括BMI较高、清蛋白水平<35 g/L、术前腹痛时间≥24 h和手术时间≥2 h,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预测模型构建与经济负担评价

      2024, 23(10):1220-1227.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80

      关键词:高龄髋部骨折手术后感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经济负担
      摘要 (128)HTML (382)PDF 1.01 M (369)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预测模型并分析其经济负担,为临床防控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23年5月31日在某院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627例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 ∶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利用建模组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采用1 ∶1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1%,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占52.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龄、围手术期意识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Ⅳ级、清蛋白水平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手术后医院感染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为7 927.4元,其中以西药费负担最重(3 139.7元);医院感染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3.6 d。结论 手术后医院感染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风险,可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上一页123456
    共22页219条记录 跳转到GO